行情> 正文

环球新动态:远交近攻是由谁提出的(远交近攻是谁提出的(远交近攻有什么战略意义))

2023-04-16 11:57:10 来源:互联网

1、“远交近攻”是非常有效的地缘政治手段,符合秦国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说是秦国打破合纵之约的重要一环。


(相关资料图)

2、什么是地缘政治?

3、地缘政治的学术定义是:一个国家基于地理因素对安全政策的总体规划。

4、所以,地缘政治的原名是地缘政治。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制定相应的政治对策,于是衍生出“海权论”、“空权论”、“陆权论”等不同的理论。

5、基于这一理论,所以我们可以把“远攻近守”战略看作是秦国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制定的一种政治战略。

6、从地理上讲,“远攻近守”的必要性

7、秦国在地理上位于西部边疆,也就是今天的关中地区,远离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秦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东进,但在东方挡住了三晋。秦国要称霸中原,必须先征服这三国,才能图谋中原。

8、然后征服齐楚炎三国。

9、秦穆公

10、在秦穆公时代,晋国还没有解体。秦穆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王,他登基后试图统治中原。但是,除了封锁一个老牌强国晋国,别无选择。因此,秦国和晋国打了两场战争,即阚之战和彭亚之战。结果,秦军被晋国打败了。

11、由此,通往东方的道路被晋国完全堵死了。

12、不得已,秦穆公不得不调整战略发展方向,掉头向西进攻狗军,为秦国开辟了大片土地。值得一提的是,秦穆公时代,也就是《烛之武退秦师》年发生的一件事,很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繁荣。

13、邀请去攻打郑。郑和秦不接壤。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本身是没有好处的,最终受益的只有晋国。因此,当时的郑国君主郑文公派了一名使者到秦国,与秦穆公谈论所涉及的利益:“越国很远,

14、你知道这很难。怎么用死去的郑去陪邻居?邻居厚,君子薄。如果她郑认为主人和行李都有麻烦,你也不会有什么坏处。而你的口味是金俊给的,许俊着急有缺陷,晚上还立了个版,你是知道的。福晋,何苦呢?我要封郑于东,封郑于西,

15、如果不想念秦,你会怎么带?阕秦以利晋,唯汝图之。"

16、秦国被东晋、周、楚三国封锁。如果秦国帮助晋国灭了郑国,秦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显然不能出兵郑国,也不利于自己的控制。

17、春秋时期的形势图

18、周国和郭芹暂时不敢打仗。那就是周所在的地方。暂时不可能单独挑出楚国和秦国。所以最后同意了烛芯吴的提议,放弃了和晋国一起攻打郑,所以这就是地缘政治,就是充分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

19、然后制定相应的、有利的政策和策略。

20、所以秦国不与三晋一起攻齐、攻楚是一个道理,因为对自己没有好处,因为三晋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可以借机向东扩张地盘,秦国不行,最终会被三晋堵在西边。

21、如果齐楚战败,三晋的实力一定会壮大。

22、这对秦肯定是有害的。

23、远交近攻对秦国的好处分析

24、三家分晋以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曾经的老牌强国晋国在被瓜分,分裂成为三个国家韩赵魏。对于秦国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地方表现在至少曾经强大的晋国不复存在了,秦国面对的压力相对要小了许多。

25、坏处是一下子出现三个国家挡在自己的国境线上,而且这三个国家还经常联合在一起,所以让秦国颇为头疼。

26、秦国东进的形势是十分不乐观的,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大概就是鲁国所在的那一带。秦国想要占有中原,就必须得越过韩赵魏三个国家,那么在范雎没有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战略时,秦国面临的是什么形式呢?

27、秦昭襄王

28、那就是整个东方六国对自己施加的政治压力,在合纵之约没有瓦解的时候,秦国就是共同的敌人,大家伙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那么在范雎向秦昭襄王献上“远交近攻”策略时,秦国是用什么态度对待东方六国的呢?

29、简单来说就是打乱拳,完全没有章法,三晋他也打,齐楚他也打。到处给自己树立敌人,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 中记载的当时秦国攻打的对象来看秦国当时颇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困境。

30、“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秦尉错伐魏襄城,秦败魏师于解。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秦攻赵,拔杜阳。秦王会楚王于宛,会赵王于中阳。秦蒙武击齐,拔九城。”

31、从这些零星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国陷入了和东方六国无尽的纠缠当中,一会儿去打这个国家,一会儿去当另一个国家,近处的三晋他打,远在滨海的齐国他也打。譬如乐毅伐齐中,秦国就出兵帮助燕国,

32、结果人家燕国占领了齐国全境,秦国自己啥好处也没有捞着。

33、虽然说这从战略上遏制了齐国的崛起,但是足以看出当时秦国面临的尴尬处境。因为他如果打三晋的话,三晋就会寻求其他诸侯的支持,如果他要攻打齐国或楚国,又得寻求其他诸侯的帮助,所以这是非常纠缠的。

34、结果秦国一直被挡在西边,一边进展都没有。

35、范雎

36、所以当时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时就一针见血地说:“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

37、此王者之地也……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且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

38、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

39、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

40、通过分析范雎的策略,其实远交近攻绝不仅仅只是如同字面意思那样攻打近处,结交远处,实际上远交近攻的重点在于破坏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约,何以见得,上面谈到“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以此孤立对方,

41、从而达到破解对方可能结盟的趋势。

42、另一方面针对齐国所要做的就是拉拢齐国,让它臣服秦国,因为齐国位于三晋的大后方,如果齐国臣服了秦国,那么三晋必然非常恐慌,通过这种破坏合纵之约的方式,从而使得秦国能够腾出精力专心对付三晋,蚕食中原。

43、从大方向来看,远交近攻是让秦国把注意力专心放在挡在东面的三晋之上,对于楚国和齐国隔得相对较远的国家采取笼络离间的方式,防止它们和三晋联盟。所以我们再去看《资治通鉴》 的时候,

44、就会发现后期秦国的进攻方向主要就是韩、赵、魏三国,范雎到来不久,秦国就发动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可见这是秦国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后的表现。

45、因此司马迁在《史记》 中发表议论说“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可见“远交近攻”才是符合秦国的发展利益,倘若秦国继续执行之前的战略,四处招风的话,

46、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战争泥潭里,无法打破僵局。

47、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是东方六国采取合纵之约共同对抗秦国,所以秦国必须打破这个僵局,那么它无疑就需要在树立敌人的同时,也给自己拉拢颇有,以便瓦解这种政治环境,创造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 资讯
  • 业界
  • 行情